《弟子規》總敘

2015年07月28日 18:00     評論»

文/童欣

第一課 感恩媽媽

同學們好!

我們先把書、筆記本放好,放在桌子的右上角,放整齊。你們將來要當幼兒教師的,你們第一次上課首先就要讓孩子把書本有次序的放好。否則,你一說拿語文書,這邊孩子拿這個綠的,那邊孩子拿那個紅的,你一著急,說「怎麼這麼笨啊!」又哭了好幾個,這一亂就沒法上課了。從今天開始,咱們學的《弟子規》課首先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咱們中國大陸的非常失敗,就是生沒有良好習慣,假如小時候學過「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上了大學宿舍就不會那麼亂了,這雖然講的是擺放衣服,那麼書本是不是也要有定位啊?大家想想,是不是什麼東西你把它放在固定地方的時候,找起來就容易。有的人的手機,早上起床就來回找,著急上班,越著急越找不著,假如說晚上放的時候就放好了,就很容易找到的。

將來你到幼兒園一看,看到這個幼兒園的小朋友非常有規矩,你的課就好上了。如果你感覺亂,那麼就要先教學習有秩序,孩子要學習好,行為習慣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弟子規》的「規」,說說咱們今天的《弟子規》課。好多同學沒有上過這個課,也有上過的。你上過和沒有上過的對我來說都好,假如你會背,那就節約了我們很多時間,我就可以講很多東西;假如你沒學過、不會背,你也不用擔心,我們是從新開始,我們講的是全新的弟子規。

這有一句話,大家一起讀一下:「快樂來學弟子規,從小立志做聖人。」這是一句口號,我們在給小朋友上課的時候,老師就說:「我是快樂的童老師!」,小朋友就說:「快樂來學弟子規,從小立志做聖人。」這樣這一節課就有一個好的開始,那麼咱們下課的時候也說,下課的時候,我就說「我是快樂的童老師」,同學們說:「快樂來學弟子規,從小立志做聖人。」

下面咱們練習一下:

師:上課!

班長:起立!

師:我是快樂的童老師!

生:快樂來學弟子規,從小立志做聖人!

首先這是一門嶄新的課,我們今天學的弟子規課和以往所有的課都不一樣,不管你上幾年學,十年學也好,這門課和以往學的都不一樣,我們叫《弟子規》,但實際上童老師講的涵蓋量很大,咱們講的是傳統文化,就是五千年咱們老祖宗積累的最美好的東西,童老師在課堂要全講出來,這是一門新的課。

第二點就是這是一門幸福的課,特別快樂的課,這是在過去很難上到的課。昨天我去理髮,有東北的小倆口在和我聊,他們說「哪講弟子規都一樣」,我說,你們倆上了這麼多年學,有過一門一邊哭一邊上的課嗎?特別幸福!有沒有這樣的課啊?同學:「沒有」。沒有,真的沒有!說這是一個標誌,什麼意思呢?就是當人發自內心的感覺美好的時候,或是內心感覺出自己錯了的時候,內心想流淚,這樣的課為什麼很少呢?今天的老師啊,他教的注重知識,不是用心來把最大的愛給予,因此學生也就不用心來聽,也就是師生的心是遠的。他是嘴裏的聲音在和你的耳朵在撞,或是你在那兒有一搭無一搭的聽,假如心和心的溝通就不一樣,那樣才是幸福的。雖然我們的課表現的很輕鬆快樂,但我們老師講的課,大家開始都掉淚去聽,過去給你們師姐講,很多同學都掉了眼淚,她們是幸福的。這樣的課如果不用心講是不行的,所以這裏需要一個心的溝通。

那麼這第一節課,我們就需要一個相互了解,溝通心靈,也就是我們要相互認識,有緣千里來相會,我們要相互了解,也了解我們的家鄉。咱們有緣來到這所,我們能在一起,這是一種緣分,將來大家在一起時間會很長,這就更需要了解,相互了解,那麼我希望更多的是心靈溝通,大家像朋友一樣從內心裡邊講話。我講課是用心講,那麼也希望大家用心聽,這樣你才有收穫。你不去用心,那你就沒那麼大收穫。我的課都是用心講,這樣我才上的是這門課,你聽的才是這門課。也就是說我們一起才能創造這份幸福。

我過去在中學上過這樣的課:幾何課老師講的特別好,我聽的也特別好,到下課了我沒感覺,那時候45分鐘一節課,給我的感覺就是上了5分鐘或是3分鐘,我心裏說「怎麼下課了?」就這種感覺。我希望咱們也是這種感覺,下課了,有誰會說老師您別走,再講講吧,過去有這樣的課嗎?沒有就說明這個老師講的怎麼樣呢?其實沒有傳道。我說不是哪個老師個人的問題,是咱們整個大陸的教育,離心遠了,偏離道了。那個老師說「我講了他不聽啊。」有的老師他也不理解他講的東西是怎麼回事,他也不喜歡他講的課,他是謀生,掙錢,生活所迫,他就拿個教參,按照教參里講,當然學生也得聽,都沒有熱情、興趣,這課能好得了嗎?達不到心的溝通。所以我希望我講完課,大家每天都是幸福的。就跟你們的師姐一樣,她們每天都是笑,我對待她們就跟自己的女兒一樣,當閨女,一見到就高興,應該這樣,所以才說「快樂來學弟子規,從小立志做聖人」,這就非常大,超越,神聖,所以我們是一門新的課。這門課全新到過去你從來都沒有上過,他完全是這樣一堂幸福的課,誰都願意幸福。

說起老師,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第一個就是「傳道」,可是我們的老師,他沒有傳道,所以才發生有的大學經常有自殺的,有的大學一個月跳仨,還是研究生。那你說他上這麼多年大學,你能說他沒知識嗎?可是沒有人給他講怎麼生活,沒有人讓他感受生活這份幸福,假如說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特別幸福的人,他會自殺嗎?他一定是感覺沒意思,他才不想活了。可是他會帶來什麼後果呢?就說他的媽媽得多痛苦啊!大家覺得是不是?所以說不重視生命,不尊重生命,不珍惜生命,包括珍惜自己生命。那麼他缺少什麼呢?就是真正的「道」,是幸福之道。沒人告訴他怎樣生活、思維、做事才是幸福的,今天以至今後的每一節課,童老師都會講,所以你們大家是幸福的。

咱們哪位同學的學習成績過去是全校第一名?小學、中學都行,那位戴眼鏡的像。呵呵,考第一幸福嗎?我說的幸福不是考上大學了那種幸福,我說的完全是內心,當你把握幸福的時候,當你把握自己心的時候,那才是真正幸福的。所以我們講的課,是對你們負責任的,能用心聽的同學,這一年的課你一定是幸福的,這三年你上學是幸福的。你到幼兒園工作或到其他地方工作,你都是幸福的。當你結婚的時候你是幸福的妻子,幸福的媽媽,當你老的時候你是幸福的奶奶、幸福的姥姥。就是說講這個就會讓人喜歡,當然你也知道怎麼樣對待人和事,非常幸福。就是這樣的,我講的就是這樣的,所以你得用心學,收穫才會大。你睡覺也沒關係,當然我講課沒有睡覺的。就說這是一個全新的課,是一個幸福之道。所以我教出來的學生相信沒有跳樓、投河輕生的,為什麼呢?因為我教的同學都沒工夫煩惱,都在傳播美好呢,哪有工夫跳樓啊?都在傳播美好,那多幸福啊!

所以你來學習了,學習怎麼當老師,老師是什麼呢?老師是讓別人幸福的,不是非讓你考上大學。大家想想,能考上清華大學的一個縣也不見得能有一個,然後還有公派到美國學習,還有帶丈夫出去的,學了半天白學了,她考上大學家裡多高興,她公派留學家裡多高興啊,結果她殺了人了。她沒有學會怎麼處理生活,沒有學會怎麼幸福生活,她學的都是知識。當然還有中國一個留學生,因為成績問題,把同學和導師好幾個人都給槍殺了,那麼他學的是嫉妒、好強啊,他學的是這個。那麼咱們就不是這樣的,咱們要學怎麼樣美好,這叫什麼呢?「快樂來學弟子規,從小立志做聖人」,什麼時候你們變成幸福的人的時候,我就可以休息了。什麼時候你們變成讓別人幸福的人的時候,我就可以不講了。

那麼今天的課,我們需要了解什麼呢?我們需要了解幾方面:

1、弟子規

2、我們的弟子規課特點

3、弟子規老師

這是你要了解的,你學了弟子規,兩個人一見面,說你知道弟子規是怎麼回事啊?咱們弟子規的特點呢?這是我們需要了解的,那麼第四個呢是我要了解的,我要了解同學,第一,我更關心你的、行為習慣。第二個是學習能力以及知識基礎,你比如說記筆記,有的人筆記記得非常清晰,有的人就不行,記筆記就一大片,這一塊那一塊的,就顯的很亂,這也是一種能力。第三,對於咱們班來說整體的學習風貌,和個人的一些特點。我看咱們班同學的學習狀態比較好,一看就知道訓練有素。

去年我來的時候就有一個剛來的同學說我不上了,說管的太嚴,說著就哭了。你們班同學新來的,慢慢會知道,這個學校整體要求比較嚴格,所以整體素質比較好。北京有個幼兒園就有我們學校的三名同學,都是我教過的學生,表現就不一樣。同學們來到這個學校感受就不一樣,鞠躬、問好啊,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其實過去,比如唐朝,一出去,人家都說大唐來的,人家一見到大唐來的就尊敬,包括宋朝、大明朝都是這樣。今天一說中國人,人家就皺眉頭了,大家知道外國廁所裡邊用中文寫著「便后沖洗」,不是人家喜歡中國字,而是只有中國人上那去不沖廁所,這個行為習慣不好。

二是過去咱們古人大都會背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你們誰會作一首詩啊?應該有自己寫過的,你們有沒有寫過的?寫七律!呵呵,要是我們能站起來就能講,你一講是不是人家就尊敬你啊,哎呀,真好!是吧?咱們盡學一些虛的、假的,我們學了很多沒用的東西,不能使你幸福的,腦子當中堆積了一大堆沒有用的,所以這裏邊我們要學的是博大胸懷,你只有博大胸懷才能寫出唐詩宋詞那樣的好詩來。咱們的同學原來沒寫過詩,後來因為我寫,我也帶他們一起寫了,後來就出了一本。這是咱們學校同學去年寫的詩。你能寫了,你也就有了傳達美好的能力,就能讓人尊敬你。這靠的是什麼啊?靠的是這種善良、正氣和智慧,對你們,這些方面是我要了解的。比如我一問到哪個同學問題,他說我不說,可能有的同學緊張,不敢說,這就是自信不夠。

《幸福的心語》這本書是我們身邊同學的學習心得體會,因為我們已經教了一年的弟子規了,也就是我們師姐給我們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條件,你們來到這,他們已經學了一年了,將來你們畢業的時候你到那個幼兒園,已經有學過弟子規的學長到那當老師了,而他們不是,他們是自己學,大家比他們晚一年,你們的環境已經好了,那麼像這本書,就是我們來這裏講了一次、二次的時候,他們寫的心得體會,我們就把他們放在一起,當然這裏面也有你們認識的老師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

哪個同學願意念一念。好,你來,這個同學就有自信,給他鼓掌,你叫什麼名字?好,你別白來,你先練一下怎麼當老師,你說「我是快樂的王老師」。「我是快樂的王老師!」「快樂來學弟子規,從小立志做聖人!」好,你隨便翻一頁,《我知道了》……你再念一篇:今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孝字……好,鼓掌。這個同學表現挺好。這是咱們師姐學了一次的感受,原來有的同學不知道什麼是孝順,有的女孩挺乖的,她就認為自己挺孝順的了,其實你真正學了高標準,就覺得自己做的不夠了。這個是學了半年、一年後寫的。哪個同學念一下?你來,念一下題目:《美德》。

我們現在就應該練習當老師了,因為原來你們都當自己是小姑娘,你說你臉一紅,一扭臉,一捂臉,到幼兒園你不能捂臉,你一捂臉孩子都跑了,呵呵!所以我們要有自信,那麼大家看到了,第一篇體會和第二篇體會是不一樣的,你能感覺出哪不一樣嗎?誰說說?你說說哪不一樣?因為你聽了,你現在是學生,沒的說沒關係,學完之後不會給你個不及格,但是你要站在上邊的時候你是一個老師了,是不是你得聽孩子說什麼了呀,除非你聽不出來,他想讓老師你喜歡他,而你聽出來這孩子挺討厭,是不是就沒溝通上啊,這是心靈溝通的少。所以學會傾聽,聽聽他說的是什麼啊,剛才這兩個人在用心說,你用心聽了沒有。還有一個,咱們說過去應試教育不好,他打擊你,你說錯了老師會數落、批評你,我們不會,我們是用心感受。

這位同學說第一篇講的是道德,第二篇他說不上來了,我們為他鼓掌,為什麼鼓掌呢?我在別的班也經常這麼說,你可以是最笨的,就說啊,我畫畫不行,我唱歌還唱不好,我什麼什麼都不行,我就會鼓掌,這就是最棒的。為什麼呢?誰成功都有你的鼓勵、加持,人家學習、比賽得了第一名,你就給鼓掌,就是善意和鼓勵,你不能人家得了第一,你說「有什麼了不起的」,這樣就缺乏善意。剛才這同學說不上來的時候咱們一鼓掌,就是鼓勵,是不是?你接著說,學生:第二篇說的要有愛心。(鼓掌)大家剛才聽了兩個同學的感受,大家當然能體會這兩位同學學習的效果,第一個同學在講孝,提到最多的是她媽媽,第二篇就不提她媽了,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她的心胸大了,她心裏想著所有的人、所有的一切,心胸大了,這就是我們講課後普遍的特點。學習了傳統文化,我們的心胸就會越來越大,也就會越來越幸福。

好,那麼我們下面先講講什麼是弟子規,大家打開《弟子規》書,先看前言。大家可以拿筆記本記一記,李毓秀,山西絳州人,大家看看毓yù字,你標上注音,他就是弟子規的作者。他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他根據宋代朱熹寫的《童蒙須知》改編成《訓蒙文》,也就是李毓秀寫的是《訓蒙文》,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總敘是根據《論語-學而篇》孔子一段話作為全書主旨:「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是根據孔子的一段話最後變成的《弟子規》。

我們看一下和弟子規有關係的四個人,第一個是孔子,春秋時期的魯國人,非常早,2500多年了,孔子《論語》第一篇就是《學而篇》,為什麼叫《學而篇》呢?大家知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取其前兩個字。第二個人就是朱熹,宋朝的理學家,他寫的叫《童蒙須知》,童蒙就是兒童小朋友,必須知道、做到的就是童蒙須知。第三個人叫李毓秀,他寫的叫《訓蒙文》,那麼第四個就是賈存仁,他改名為《弟子規》。這是和弟子規相關的四個人,如果要記一個的話,那你就要記住李毓秀。下面大家把書拿好,大家一起讀一遍。

《弟子規》〈總敘〉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好,大家讀的非常好,咱們為古代聖賢和咱們大家鼓掌!

首先是「弟子規,聖人訓」的「弟子」,就是為人弟和為人子。「規」就是規範。「聖人」,指品德高超、人格完美的人。「訓」就是教導的意思。「首孝弟」就是首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它原始含義是尊敬父母和兄長。「次謹信」,就是小心謹慎,誠實守信。「泛愛眾」指博愛眾人,「泛」為廣泛的意思。「而親仁」,就是親近仁愛大德的人。「仁」,指擁有仁慈寬厚之心,愛人愛物的基本道德。「余」是指多餘的心力,則研究學問。這就是總敘,整本的弟子規就在其中。

「聖人訓」的「聖人」可以直接看成是孔子,也可以說是聖賢的李毓秀,另外一個就是所有的古聖先賢。還有聖人現在字面的含義就是道德高尚的人。這裡有兩種解釋,書裏面是第一種解釋,就是道德高尚、超凡脫俗的人;另一個就是天口、天耳,我們強調的是這個解釋,其實這才是聖人。

我們說「孝」的意思,上面一半是老人,下面一半是孩子,所以孝是上下結構。我覺得中國古人造字太妙了,中國還有一個詞叫做「上慈下孝」,就是作為父母、老人要非常慈愛,像天一樣護佑著孩子;作為孩子,就要把長輩當作天一樣尊敬。 「出則弟」最強調的就是敬,就是「長者先,幼者后」。

弟子規的內容分七部分,分別是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這是七部分。「孝」是第一,悌是第二,謹是第三,信是第四,泛愛眾是第五,親仁是第六,餘力學文是第七。這七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從開始到最後,可馴至,叫做循序漸進。更具體地說,其實他就是由小愛到大愛這麼一條路。這個小愛是什麼呢?首孝悌,孝順兩個人,「悌」包括兄弟姐妹,愛的人就多了,再到「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到處事謹慎認真,再到朋友講信,他愛的範圍就更大了。最後「泛愛眾」,是愛所有的人,不止是愛中國人,而是愛全世界所有的人,這才是真正「泛愛眾」。親仁也非常重要,仁者他一定教你泛愛眾,你肯定就學泛愛眾,所以泛愛眾和親仁是一體的。從「孝悌」到「泛愛眾」這個過程,弟子規可以讓你逐漸達到聖人的目標。

「有餘力,則學文」,這對我們的教育非常重要,也就是前面六個全是道德方面的,都做好了、做到了,有餘力了,你再學知識、技能,它強調的是道德,就是「重德」。必須要德教為先,然後才是教其他學問。

下課!同學們再見!

來源:新生
發稿:2015年7月28日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