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選皇后發生的稀奇事(數文)

2014年09月29日 21:44     評論»

作者: 鄭重 來源:正見網

皇太后的躭心!

宋太祖趙匡胤(讀應)的母親姓杜,治家很有方法,也很遵禮法。她一共生了五個兒子,趙匡胤排行第二。後來趙匡胤做了太祖皇帝,就在宮殿尊了杜氏為皇太后。一幫臣子跟在後面爭先道喜。誰知杜氏卻一點也沒露出高興的神色。左右的人忍不住問她:「俗話說『母以子貴』如今您的兒子貴為天子了,你因何而不樂?」

杜氏說:「你們都以為做皇帝是天底下最快樂的事了,可是我聽說那卻是最麻煩的。為什麼?皇帝位於萬民之上,如果有能力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那麼他的位置是非常尊貴的。但萬一治理不好,想做回平民百姓,都不可能。這就是我作為一個母親擔心的事情啊!」

宋太祖聽了母親這席話,也覺得很有道理,就經常恭敬地接受母親的教導和訓斥。

歷史上五代之際,因為混亂,禮法道德蕩然無存。而宋太祖是五代末期登基的,如果不是他母親治家有禮,教子有方,誰又能保證宋太祖政權能穩如泰山呢?從宮殿拜太后那一幕,確實可以看出杜太皇的長遠目光。難怪宋太祖孝悌兼全呀。

荊國公主,是做兒媳的榜樣

宋朝的荊國公主,是宋太宗皇帝的女兒,她幼年時期,就不喜歡遊玩嬉戲。

宋太宗曾經打開一個堆滿奇珍異寶的房間,叫女兒們任意挑選喜愛的物品,暗中卻悄悄觀察女兒們的反應和人品。其他女兒都嘻嘻哈哈挑了許多自己喜歡的珍寶,只有荊國公主什麼也沒拿。

成年後,荊國公主的文章寫得很好.她喜歡讀書,詩尤其寫得好,女工也不錯,刺繡方面沒人能比得上她。

後來,她嫁給李遵勖(讀序)。按古時禮節,凡是公主嫁的夫家,對待其父是可以以兄長的禮節來行事的。但荊國公主並沒因自己是公主,就高高在上。在她公公生日那天,她採用了媳婦拜見公公的禮節,恭敬祝賀。宋太宗皇帝得知了這回事,心裏也暗暗讚許,就獎勵了她很多賀禮,給李遵勖的父親祝壽。此後,但凡家裡來了客人,家宴時,荊國公主仍以一個媳婦的身份,在一旁添菜加酒。

荊國公主對公婆確實是很有禮節了。她對丈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當她丈夫在許州得了急病時,公主幾次連夜動身去看望他。後來丈夫去世了,她一直穿著麻布孝衣。孝期過後,她再也沒穿過華麗衣服。皇上來看她時,想親自為她戴上一朵簪花,公主卻推辭著說:「我已經發過誓,再也不戴鮮花、著華服了。」

陳氏是做母親的榜模!

宋朝時代,尹焞的母親陳氏,處理家務很嚴謹,家境雖然貧苦,但陳氏卻總是很樂觀。她的兒子尹焞,還在幼小時,母親陳氏就教尹焞要有禮節,一舉一動都要符合禮法。她的兒子尹焞,稍長大一點后,陳氏就教兒子念書。後來又找到一位知書達理的先生,教兒子讀書和做人。

兒子就要進學堂了,陳氏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做學問要講求以道德來培植本原,只有不斷地培植本原,即增進道德,才算得到了真學識。如果不弄清楚本原,就好像耕了田而沒有收穫,開墾了土地又把它丟棄了一樣。這種沒有恆心、半途而廢或棄本求末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孩子,你一定要記住這一點啊!」

後來,她的兒子尹焞,學成以後,去參加科舉考試,碰巧那次考試的題目不太好懂,其他考生們在那裡冥思苦想,搞些小動作,湊合寫文章,只有尹焞隻字不寫,信步走出考場。回家后,他把當時的情形,原原本本告訴給母親。

陳氏對兒子說:「我不求你做官,不求你進祿,只要求你不投機取巧,不弄虛作假,能夠方正做人。」尹焞的老師,聽到這一番話后,也連連讚許,說:「尹焞的母親,可真稱得上賢良啊!」

尹焞果如他母親所教,一生有操行,且終身未再參加科舉考試。

他卻自學成材,為社會所敬重。

陳氏可真算得上善於教導孩子了。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桑樹從小就長得直。」所以教育子女也必須趁早,要從小時抓起,從小事抓起。到孩子長大一點,就應為他選擇有德行的老師,去學習知識和做人的道理。像本文中的尹焞一樣,家裡有賢良的老母,學堂有廉潔的老師,在這樣的環境下,想要他學壞,都不可能啊!

(筆者附言:大陸有位學者,赴加拿大等國考察,回國后,對我講:「孩子在外國讀書,想學壞人,很難!大人在中共國生活,想做好人,很難!」)

選皇后發生的稀奇事

南宋時代,宋理宗皇帝剛剛登基,尚未娶妻。在選皇后時,照皇太后的意思,因為謝深甫對朝廷很有功勞,皇后應該是選謝家的女兒才是。但謝家只有一個女兒,且這個女兒長得很醜。皮膚黑得可怕,一隻眼還長了白內障。選皇后的人沒辦法,明知道她(謝家女)如此醜陋,也只好把她選了上去。

當時,被同時選入宮的,還有另一賈姓女子,那女子生得非常美貌,皇上一見就很歡喜,想立她為皇后。

但是,皇太后不肯,她說:「謝家的那位女子,穩重端莊,雖然容貌不及賈女,但皇后還是應該由她來擔任。」於是,謝氏才做了皇后。

皇上成婚後,專寵賈氏。謝氏也不生氣,不妒嫉。皇太后更是稱讚她的氣度和德行。後來,皇上也覺察到謝氏的美德,對她日益敬重起來。

再說,那位謝氏做了皇后,不太久,她忽然生起了麻疹病來,等病好后,全身的皮都脫掉了,卻從新長出了一身新皮膚,美白紅潤,光滑如玉。這女子眼裡的白內障,也叫醫生給除去了,謝女就像脫胎換骨、換了個人一樣,叫人非常驚喜。此後,皇上對謝氏格外喜愛,自不待言,可想而知!

但是,在驚喜之餘,有人想到:人的婚姻天註定,皇上的婚姻也是如此。那麼,神靈安排的這樁選立皇后的事,是在喻示什麼呢?好象內有深意存焉。

恭敬謹慎得福報

漢朝有個大夫叫石奮,雖沒出眾的文學才華,但為人非常恭敬謹慎。石奮有四個兒子,個個都因做事謹慎做了官,俸祿二千石(讀旦)。因為這個緣故,當時的人,都把石奮叫做「萬石君」。

後來,石奮告老回家,但他仍保持謙虛恭敬的作風。每次經過宮門,他一定會跳下車子,恭敬地步行,以示尊敬。要是遇到皇帝騎的馬,他也一定低下頭,行過禮,才離去;子孫中有做了官的來看望他,他一定是換上朝服,才見他們,並且不再直呼他們的名字,而是以官名相稱。但是,子孫偶然有了過錯,石奮就面色嚴肅,對著桌子,不肯吃飯,直到犯錯的晚輩,承認了錯誤,表示了悔改,石奮才肯吃飯。

許止凈評論講:石家父子因為恭敬謹慎,所以侍奉君王能夠盡忠,侍奉父母能夠盡孝,慈愛嚴謹地教育子孫,推行教化治理百姓。歷史上周文王因為謙虛謹慎,而使周朝興起;諸葛武侯也因一生謹慎,而使蜀地安定。到了晉代,人們卻都爭相崇尚曠達,放浪形骸,蔑視禮節,所以才會招致所謂「五胡亂華」的悲劇(五胡亂華:西晉末年,各族人民紛紛起義,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族的上層分子,乘機竊取各族人民起義鬥爭的果實,先後建立十六國政權)。

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恭敬謹慎都是必要的!

孟氏持家,孝嚴節儉

明朝時代,白圭的妻子孟氏,生性端莊文靜。她跟隨丈夫住在衙門裡,經常因為不能在家服侍公婆,而過意不去。白圭做官的地方,有很多美味食物,孟氏在沒寄給兩位老人之前,是不會去煮著自吃的。

孟氏經常對人說:「都說『嚴父慈母』,確實,要是孩子犯了錯,一般人都是由做母親的隱藏著、袒護著,不告訴做父親的去管訓。結果呢,那孩子就一天天放縱起來,終究學壞了。」

孟氏的幾個兒子,有了過失,她是一定要告訴丈夫的,並且還要求丈夫去教育訓斥兒子們。

兒子長大后,孟氏對待兒媳們尤其有禮法。凡是家裡飲食的事情,都叫兒媳們親手去做。雖然住在京城裡,但她親自養了蠶來織絲。孟氏說:「雖然媳婦們,都出生於富裕人家,但那樣做,是要叫她們明白,一絲一線都來之不易啊!懂得了這些,持家肯定就會節儉,懂得節儉以後,才會有福德。」

(均據清代蔡振紳《八德須知》)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