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母女二人,互救彼命;關吏感動,網開一面(數文)

2014年09月01日 20:21     評論»

作者: 華翰 來源:正見網

一、為救好人燒己房,後代曾孫受封賞

宋朝時代,劉濠在翰林院做掌管書藝的官(翰林院:宋在內侍省下設翰林院,總管天文、書藝、圖畫、醫官四局)。後來元滅了宋,劉濠有個叫林融的同鄉,組織了一支義兵,想恢復宋,但事情敗露,元朝派人查清林融的同黨,到處追捕那些人,許多人都受到牽連,被打入大牢。

一天,掌管肅清名單的官吏,正好路過劉濠所屬的那個縣,寄宿在他家。劉濠很想救出那些被牽連的人,便設置酒席,招待那個差人,直到把他灌得酩酊大醉,趴在桌子上大睡不起。劉濠走出屋子,留戀地看了一眼自己住了多年的房子,一狠心,拿起火把,把房子連同那本簿籍全給燒了。差人從火里逃出后,怕朝廷追究責任,就假造了一本簿籍,原本受牽連的人,這才得以倖免。後來劉濠的曾孫,幫助明太祖滅了元朝,並封了爵位,大家都說:這是因為祖上(指劉濠)積了德,他才能功成名就。

劉濠為了救那些被牽連的人,忍痛燒掉自己的房子,可謂用心良苦,也許就是因為他積下這些功德,上天才讓他的曾孫,能夠光耀門楣,最終滅掉元朝吧。

為救好人燒己房,後代曾孫受封賞!如此善報,正是神的嘉獎。

二、張桓不願給強盜當大帥,寧死不屈

元朝有個叫張桓的人,家住汝寧。汝寧這個地方,社會風氣很不好,經常有強盜出沒,世道混亂。

有一天,這班強盜敬仰張桓的仁義美名,就把他抓了來,想請他做大帥。

眾強盜把他團團圍住,客客氣氣,聲聲懇求著。但張桓說什麼也不答應。強盜們把他簇擁到頭頭面前,張桓並不害怕,而是心平氣和,走上前,大大方方在榻子上坐下,聲音洪亮地給強盜頭子,講起順逆的大道理來。強盜頭子非常生氣,手下人見勢不妙,抓起張桓就是一頓打,還要他向頭頭跪拜謝罪。

張桓掙扎著,高聲叫罵著,屢次把口水唾到那群強盜面上。強盜們念及他的才華,不忍殺他,就對他說:「只要你給頭兒磕個頭,就饒你個不死。」張桓呸了一下,鄙視地說:「要我向道不正、義不行的人下拜?休想!」強盜們惱羞成怒,最後還是把他拖出去殘忍地殺了。

順逆的分別,實際上就是義和不義的分別。張桓剛直不阿,就是死也不給強盜作揖磕頭,他的一身正氣,難怪連十惡不赦的強盜見了,都佩服他的錚錚鐵骨。

三、別說僕人不如馬牛

明代有個叫阿寄的人,是一戶徐姓人家的僕人。徐家兄弟分家,老大分到一匹馬,老二分到一頭牛,老三已經亡故,他媳婦分到了僕人阿寄。

這時阿寄已五十六歲,是個老人了。老三媳婦一看分家結果,哇的一聲就哭了,說:「馬可以騎,牛可以耕田,而我只分到一個年老的僕人,有什麼用啊?以後靠什麼生活啊?」

阿寄聽了有些生氣,說:「主人怎麼說我不如牛馬呢?」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他便替主人出謀劃策做生意,並辛辛苦苦幫著打理。

二十年過去了,他把女主人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的,積蓄了上萬兩銀子,還替主人請了私塾先生,教主人的孩子讀書寫字明道理。總之,家裡一切事務,他都中規中矩做著,沒有過絲毫的失禮。

許止凈說:這個阿寄,真是個理財高手啊,但他屈身做一普通家奴,一度還被人看得牛馬不如,要不是老三寡婦無奈的哭泣,激起了他的同情心,他的才華豈不就這樣被埋沒了?確實,古往今來,有多少賢德之士,就這樣被埋沒在俗世之中啊!

四、一個普通女子,拯救了魯國!

周朝魯國的臧氏,是魯孝公的保姆,此女子以義氣救國,名垂千古。

當時魯國有個臣子,名叫伯御,殺了魯懿公,自立為君,還派人四處訪求魯公子(就是後來的魯孝公)的下落,要斬草除根。

臧氏帶著公子隱姓埋名,隱藏在鄉野過活。她怕逆賊找到公子,就讓自己的兒子,穿上公子的衣服,睡在公子睡的帳子里。

後來,官兵果然找到了他們,就把臧氏的兒子,當成公子,殘忍地殺掉了。臧氏忍著失子之痛,抱著公子到處躲藏。後來,魯國大夫知道公子還活著,就在周天子的幫助下,殺掉逆賊伯御,立了公子為新君,即後來的魯孝公。

這件事傳開來后,魯國整個國家的人,都很敬重臧氏的義氣,尊稱她為「義保」。

傳說臧氏,抱著公子在逃難路上,碰巧遇到了公子的舅公。舅公問她:「公子是否還活著?」臧氏如實告訴了舅公。至此,魯國大夫才知道公子還活著。並說:「魯國復國有希望!」

對此,呂坤評論說:「魯國之所以沒有被滅國,都是臧氏的功勞。她用自己兒子的性命,換來魯國的光復。在關鍵的時刻,是一個普通女子,拯救了國家!魯國那些士大夫們,確實應該感到慚愧才對。」

五、一位深明大義的母親

周朝時,齊國有個叫王孫賈的人,和齊王同族。後來亂臣淖齒謀反,自立為君。齊湣王出逃,卻在出逃路上被人殺死了。齊湣王出逃時王孫賈並沒跟著去,對後來發生的事,也一點不知情,因此到處焦急地打聽齊湣王的下落,但每次都沒有結果,每次都失望回家。

一天,再一次打聽無果后,王孫賈垂頭喪氣回來,剛好在大門口遇到盼他歸來的母親。母親慈愛而威嚴地對他說:「你早晨出去尋找君王,我就倚著大門盼你回來;你晚上出去不回來,我就倚在里門等著你。孩兒啊,你是君王的臣子,君王出逃,你卻不知君王在何處,實在是不應該啊!」王孫賈聽了母親的教誨后,很感慚愧,離開家,集合了許多義士,組織軍隊,殺掉了亂臣淖齒,又找到王子法章,立他做了齊國的新君。當時的仁人志士知道了這事後,都稱讚王孫賈的母親有禮、有節、有義氣,教子有方,深明道理。

對此,呂坤評論說:「大多數人喜愛自己的孩子,就想盡辦法讓他遠離危險;要是知道孩子接受了危險使命,一定會極力制止,這是他們不知道喪失義氣,苟且活著,還不如為了仁義死去更舒坦的道理。王孫賈的母親為了國家,卻讓兒子在危難中為國挺身而出,實在是深明大義啊。」

六、巴寡婦清,千古留美名

秦朝時代,巴這個地方,有個名字叫清的寡婦。她的祖上有一座出產丹砂的山頭,由他們家專營了好幾代,家裡因此積蓄了好些財富。

清雖是寡婦,但頭腦靈活,很會持家守業,誰也不敢欺負她。後來秦始皇修長城,光巴蜀一郡,就有一萬多人,被征去服苦役,百姓怨聲載道,但沒有一個人敢出來阻止。惟有巴寡婦清,給秦始皇上了一封書,說她願把全部財產拿出來,資助建築幾百裡邊城(即靠近家鄉的那一段長城),這樣一來,官府不用出錢,百姓也不必離開家鄉,還可得到豐厚的工錢。秦始皇高興地採納了她的建議。當地百姓因為有工錢可拿,也都爭著去幹活。不到幾個月,那個地方的長城,就修好了。秦始皇很高興,為了嘉獎巴寡婦清的仁義,就為她修建了一座台,叫「懷清台」。

另外,漢代有個叫卜式的人,捐錢資助邊疆戰事,但他那純屬沽名釣譽之舉,為君子所不齒。而巴寡婦清捐資築城卻好處多多,不論是政府還是百姓,都受益匪淺,因此深受人們好評。

七、母女二人,互救彼命;關吏感動,網開一面

漢朝時代,珠崖這個地方的縣官死了,他的後妻,帶著九歲的兒子和前妻的女兒,回到老家去。那女兒名字叫「初」,年紀十三歲。

那時候,不知是何原因,朝廷對珍珠有著非常嚴厲的禁令。

初的後母,非常喜愛系在手上的那串珍珠,但法令在前,也只能依依不捨地摘下扔了。

小兒子見母親的喜歡之物被扔,就趁母親不注意,又撿起來,把那串珍珠放回母親的奩盒裡。

到了關口,檢查的官吏,發現了這串珠子,生氣地喝令道:「不知道朝廷的法令嗎?竟敢私帶珍珠出城,實在是膽大包天,為所欲為!你們幾個,說!誰該伏法受罪啊?」女兒初,毫不畏懼,非常鎮定地走前一步說:「我母親已把珠子扔掉了,是我撿起來藏著的,受罰的應當是我。」初的後母一聽,爭辯著說:「錯了,因為我喜歡這串珍珠,捨不得扔掉,才保留下來,要判就判我。」母女兩人,都爭著抵罪、救對方,二人都爭得淚流滿面,也未能說服另外一個人。

把守關口的官吏,被她們的精神感動了,對她們的義氣,也欽佩不已,於是,把珠子砸碎扔掉;網開一面,放她們過去了。

呂坤感慨地說:「母女二人,為了保護對方,寧可自己受罰伏罪,這種感情,實在可以泣鬼神、開金石,是人間摯情!故事中的女兒只有十三歲,十三歲就能做出如此義舉了,實在是罕見啊,罕見!而繼母的賢惠仁愛,也是世上難得的。」

(均據清代蔡振紳《八德須知》)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