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孔子認為買官做,會生后禍(數文)

2014年09月17日 22:40     評論»

作者: 秦自省 來源:正見網

一、身為酷吏,絕無善宿!

漢朝有個叫嚴延年的人,在河南做官。他對待百姓非常嚴酷,當地百姓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他屠伯。

有一年,屠伯的母親來到洛陽,打算和兒子一起過年。在她經過洛陽的廣場時,剛好看到衙役在清點要殺頭的犯人,那些犯人密密麻麻排了好幾排,黑壓壓一片,甚是嚇人。這位老婦人一生仁慈,哪裡曾見過那麼多要殺頭的人呢?心下非常吃驚,對兒子的行政方式,非常生氣,就在都亭里住了下來,怎麼也不肯到兒子的衙門裡去了。

嚴延年親自去請,母親又難過又傷心,狠狠責備他說:「承蒙皇上恩典,你才有幸,成為郡守(郡里最高的行政長官)。都說為官一方,人之父母,可我來后,不見你用教化治理,使百姓安居,卻只見你用酷罰嚴刑,對待百姓,這哪裡像做父母官的樣子呢?」嚴延年聽了,非常慚愧,連忙謝罪,並親自為母親駕車,把母親接到衙門裡,此後有所收斂,但始終沒有認真改悔。

過完年,母親就一天也不願在兒子家裡呆了,回老家前,她對兒子意味深長地說:「我不忍心眼睜睜看著你犯法受刑,老母一想起這些,心裏就難受,與其受罪,不如不看,落得個清凈。聽老人們說:身為酷吏,絕無善宿(絕對沒有好歸宿)!我還是回去替你準備墳地吧!你當好自為之!」

後來不出嚴母所料,嚴延年落得個被棄市(在大街廣眾、眾目暌暌之下,被殺死)的下場。

嚴母教子,仁至義盡。其子酷暴,難改本性。終被棄市,是其自尋。天道好還,無往不復;歷來酷吏,絕無善宿!

二、聖賢之言,沁人心田。領其教者,家瑞吉添!

唐朝時代,有個叫鄭義宗的人。他的妻子盧氏,略通詩書,侍奉公婆非常孝順。一天夜裡,他們家遭到強盜的搶劫。家裡人都因懼怕,躲了起來,婆婆由於年紀大,腿腳不便,沒來得及逃走。盧氏見婆婆不能走,就冒著被殺的危險,在婆婆身邊守護著。強盜把她痛打了一頓,差點沒把她打死。

強盜走後,家人看到她被打的慘相,都很心疼,問她為什麼不逃走?盧氏忍著傷痛,回答說:「人和禽獸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仁義。鄰居有了危急,姑且還要趕過去救助,更何況是自己的婆婆呢?怎麼能一有困難,就置之不理,獨自逃走?」

婆婆聽到她講的這些話后,非常感動,說:「古人所說:『歲寒,然後知松柏而後凋。經過了這場災難,我才真正懂得兒媳的心啊!」

郭燮熙說:《孟子》一書中,大多都是講仁義的,並屢次提到仁義是人與禽獸的區別。盧氏一個婦人,只是略讀詩書,卻能參透其中的精髓,並能身體力行,實在難能可貴。她婆婆能引用「歲寒知松柏」的話,來讚揚兒媳的情操,可見她是讀過《論語》,也是知禮明義之人。

從此以後,她們婆媳之間,多年相處如親生母女。人們都稱讚她們。有一位教書先生還講:「孔孟之道,聖賢之言,滋如甘露,沁人心田。領其教者,家瑞吉添!」

三、楊氏勵夫,守城衛民

唐朝有個叫李侃的人,他的妻子楊氏,情操高尚,深明大義。李侃在做項城縣令時,反賊李希烈,帶兵攻打項城。李侃覺得城裡兵士很少,錢糧睏乏,就打算棄城逃走。

妻子楊氏不贊同他的想法,規勸他說:「假如你把這座城放棄了,那麼這裏所有的一切,李希烈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依我看,我們可以花重金募求勇士,或許還有勝利的希望。」

李侃聽了,覺得有理,就召集全城百姓,動員道:「現在我雖是一縣之主,但任期一滿,我就會離開的。大家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裏,這裡是你們的家,是你們世世代代的棲息地,現在逆賊李希烈來攻打我們,大家要誓死守住這座城,才對得起子孫啊!」

百姓聽了,都流著眼淚,發誓要和敵人決一死戰,守住城池。李侃看到這種情況,因勢利導,頒布了獎勵措施:「凡是用瓦片石頭打傷敵人的,獎勵一千錢;用刀箭殺死敵人的,獎勵一萬錢。」

當地百姓,同仇敵愾,奮力抗敵。楊氏還親自跑到戰場上,做飯犒勞他們。

後來,李侃中了箭,從前線退了回來,妻子就鼓勵他:「首領都不在了,誰還會死守呢?為了保城而死,總比在床上休養好。你還是抓緊時間,上戰場吧!」李侃就帶著傷,又走上前線。最終打敗敵軍,保住了城池。

奉命守城,敵人來了即使力量不足,也應該死守才對。要是逃跑了,誰還來守衛城池呢?李侃不懂其中的道理,他妻子鼓勵他帶兵守城,同時也守住了自己的氣節。楊氏實在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四、孔子認為買官做,會生后禍

周朝時,魯國有個叫南宮敬叔的人。一次,他跟著孔子到周朝去,親眼見到孔子虛心好學,喜歡向別人求教,孔子在老聃(讀單)那兒問禮;又在萇弘那兒訪求古樂。

當初,南宮敬叔因為家裡太有錢了,在國內犯了罪,就逃到衛國去。過了一段時間,他返回魯國,打算用許多貴重物品,去賄賂朝廷那些官員,要求恢複原來的官職。孔子知道這件事後,就說:「像南宮敬叔這樣買官做,還不如不做官,早點受窮來得好!」

子游聽了孔子的這話,就問:「老師,您這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有錢的人,不遵循禮義法規,是一種禍殃啊。南宮敬叔由於有錢的緣故,違法背義,這才招致失去他的官位。這本來是罪有應得。他應該接到天懲,才能消禍滅殃。可是他仍然不肯改過,又想拿錢來買官做,如此一來,前禍未消,又添新禍,我恐怕他將來還會發生更大的後患呢!」

南宮敬叔聽到孔子的這一番話后,有所頓悟,便立刻認真改過向善,不再用錢買官。並從此以後,遵循禮義法規。他還拿出自己的許多財產,施捨給了貧苦的人。

《左傳》記載:孟僖子在臨死前,曾經召集他的大夫們說:「禮義是做人的根本,沒有禮義就沒有立身的依靠。」所以他遺囑大兒子懿子,要拜孔子為師,學習禮法。南宮敬叔和他的兄弟懿子,聽從了孟僖子的遺囑,向孔子學習禮義,最終也因此得以自立。

五、長孫慶明為官,使家家氣氛融洽,其樂融融

北魏的長孫慶明,還在幼年之時,做人就很正直。他不苟言笑,神情肅穆,對自己總是嚴格要求,即使是在自己的房間,舉止仍然端莊有度。文帝對他很是敬重。

那時候荊襄地方,剛剛歸順朝廷,皇帝就命長孫慶明,做了都督(都督: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統領十二州的軍隊。荊蠻地方有個陋習,晚輩都不太侍奉長輩。長孫慶明覺得這個風氣很不好,屢次三番地親自跑到民間,去規勸、引導他們的禮德。慢慢地,那地方的風氣好起來了,人民都能尊老愛幼,家家氣氛融洽,其樂融融。

後來,長孫慶明做了尚書。一次,一班臣子在皇帝旁邊坐著,文帝指著長孫慶明,對旁邊的人說:「這位先生安閑文雅,我跟他說話時,他總是禮貌而耐心地聽著,惟恐漏掉了什麼。他的恭謙,讓人從心裏感到舒服。」此後皇上還考察到長孫慶明德行深厚,就賜給他一個名字:儉。所以長孫慶明又叫長孫儉。

長孫儉長得高大魁梧,不苟言笑,尊嚴威武。他從不亂結交朋友,如果不是志趣相投的人,就是地位再怎麼顯赫,他也不會去見那人。在荊地任職時,他讓當地農民,忙時種桑養蠶,料理家事;閑時就操練兵器,講習武事,所以邊疆邊防穩定,人們安居樂業。

朝廷的吏部,考察到長孫儉對國家貢獻很大,就建造了一座清德樓,嘉獎給他,由此也可看出長孫儉的功德,確實不一般了。

六、出身高貴的兒媳們,當引以為鑒!

唐朝時代,有個人叫王珪(讀歸),生性非常寬和,做事總是盡心儘力,很得唐太宗皇帝的賞識重用。一次,皇上命他評論當朝一班臣子,王珪評論自己時用了「激濁揚清,嫉惡好善」八個字,從這幾個字可以看出他為人正直的品格。他對其他人的評價,大家也說很中肯。因為他的德行,皇帝讓他做了魏王的老師。魏王一見王珪就先行了拜師禮,王珪也沒因他是魏王,就低聲下氣唯唯諾諾,很平靜地用了先生見學生的禮,作了回應。

後來,皇上還把南平公主,嫁給了王珪的兒子。王珪說:「皇上做事一向都講禮法,嫁女到臣家,也應該講究禮法才對,既然公主做了我家兒媳,就應當以兒媳的身份,來拜見公公,這樣才合禮儀。」皇上也認為應當這樣,於是嫁女那天,南平公主認認真真行了一個媳婦見公公的禮:洗手進食禮。後來,南平公主到了婆家,也都能禮節周到,勤儉過家。

時人對王珪的評價是很高的,認為他正直、有禮儀。雖然當了皇親貴族的老師,但不卑不亢,仍然能保全自己的品質;他的兒媳貴為公主,但仍以普通人家的翁媳關係相處。這一點,在等級森嚴的階級社會,尤為可貴!有些出身高貴的兒媳,在婆家,飛揚跋扈,作威作福者,當以為鑒!

七、老傭人落淚 王振改刑令

明朝時,有個叫薛瑄的人,主張修身和教人都應不矯飾,不做作,回歸人的本性。他的一言一行,也因做事的自然和純樸,成了大家學習的楷模。

那時候,朝廷有個叫王振的人,非常有勢力。滿朝大官見了他,都趕忙下拜,獨有薛瑄站著不動。王振覺得奇怪,就走過去先向他拜了一拜,薛瑄也不去回他的禮。王振又惱又恨,後來尋了個機會,誣告薛瑄受了賄,把他關進監牢,定了死罪。

薛瑄有三個兒子,兒子們到官府去,一個說願意代父親去死,另兩個說罰他們去充軍,願以此代替父親受罪。但王振不答應,一定要薛瑄去死才滿意。等到快要綁到法場去行刑的時候,王振家裡有個老傭人,坐在灶下,不斷地抹淚。王振見了,問他是什麼原因?那個傭人哭得愈發悲傷,他抽抽噎噎說道:「我曉得今天薛夫子(薛瑄)就要被行刑了,心裏悲傷,眼淚就情不自禁流出來了。」王振聽了,心裏忽然一震,受到感動,於是就免了薛瑄的罪。人們都以為奇!

許止凈評論說:薛夫子將行刑,連王振的傭人都為他悲泣,說明薛夫子的德行,也太感人了。不過奇怪的是薛夫子三個兒子請求去代死,都沒被准許;而一見老傭人落淚,王振卻改了刑令。可見,即使是殘忍小人,受到觸動,他在一剎間,突然生出惻隱之心,說明其良心還沒有完全泯滅。

(均據清代蔡振紳《八德須知》)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