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魯國有義婦,免受戰亂苦。仁義利國,可謂大矣!(數文)

2014年09月13日 21:28     評論»

作者: 慧淳 來源:正見網

一、劉留台拾金還主,惠澤子孫

宋朝時代,有個叫劉留台的人,家裡非常貧困。一天,他在澡堂里拾到一隻布袋,裏面裝滿金子,他就推託不適,要休息休息,坐在那裡等待失主回來找尋。

一直等到第二天早晨,才有個商人回來,尋尋覓覓的樣子,急得直抹眼淚。劉留台走上去問清楚,確認那丟的一袋金子是他的以後,就毫不猶豫地把那袋金子還給了他。商人非常感激,拿出一捧金子要酬謝他,但劉留台卻說什麼也不肯接受。

別人問他:「你怎麼那麼傻,那可是實實在在的金子!」劉留台平靜地回答說:「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是昧良心的做法。況且生意人辛辛苦苦,勤勤儉儉,才積蓄下這些錢,一下子丟了,他能不悲痛嗎?要是找不到,沒準會尋短見呢!拿了一袋金子而損失了一條人命,我可不幹這樣的傻事啊!」大家聽了,都佩服他的高尚和義氣。

後來,劉留台考取了進士,由於他的仁義,官做到了留守(留守:陪京或行都的行政長官)。他的子孫中,也有很多做了官的,真是惠澤及於子孫啊!

劉留台自幼家貧。就在他窮困潦倒,自己都沒法養活自己時,突然撿到一袋金子,卻全部還給了人家。那些愛取不義之財的人,讀到這則故事,應該感到異常羞愧吧?

二、道士遵守道義,以命殉國

宋朝末年,有個叫徐道明的,是天慶觀里的道士。德祐初年,元兵包圍了常州城。徐道明去求見太守姚訔(讀因),並問道:「如今元兵圍城,太守您有什麼計劃嗎?」姚訔嘆了一口氣,說:「死守吧!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法子呢?」徐道明聽了,就回去對徒弟們說:「姚公發誓與城共存亡,我也應做一個義士啊!」

後來,常州城被攻破,元軍要屠殺城內百姓。徐道明知道后,不慌不忙,恭恭敬敬地燒了炷香,仍像平日一樣誦讀老子的《道德經》。元軍來到他的住地,要他屈服下拜,徐道明就像沒聽見一樣,仍然做著自己的事。元軍拿刀威迫他,徐道明仍不理會。元軍惱羞成怒,一氣之下就把他給殺了。

太守與城共存亡,是為了仁義。徐道明是個道士,到處雲遊,敵軍來了,是可以躲的。但當時元軍攻城略地,銳不可當,國之將亡,與其到最後屈辱投降,還不如遵守道義,以命殉國,這大概就是徐道明的想法吧!

三、張世傑忠君愛國,有氣有節

張世傑是宋朝名臣,宋末,他帶兵駐守在崖山。元朝有個張將軍,帶兵攻打崖山。張世傑機智地與他周旋,張將軍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張世傑有個外甥,在元軍裏面當差。張將軍得知了這層關係,就派那外甥,去勸張世傑投降,前前後後去了三四次,可張世傑始終不答應。他說:「我知道投降以後,可以大富大貴。但作為臣子,理應為君主分憂才是。我是個有道義的人,要我投降,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的。」

後來,崖山被元軍攻破,有個大臣背著皇帝投海死了,船上還有當朝的楊太后,張世傑用小船救了太后以後,逃了出去。後來太后得知皇帝已死,覺得自己活在世上也無指望了,就跳海而死。張世傑又按禮儀,把她葬在了海邊。

張世傑對宋王室可以說是盡心竭力了。元軍多次誘降,並給出優厚的條件,拉攏他。他不為所動,忠君愛國,有氣有節。他一共輔佐了宋朝三代君主,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死後不久,宋朝就滅亡了。

四、魏敬益好義博施,舉世無雙!

元朝有個叫魏敬益的,喜歡扶危救困,很講義氣。魏敬益家,有良田一千六百畝,算得上是富足之家了。但他看到四周百姓,生活還十分困苦,心裏很過意不去,總想著怎麼去幫助他們。

有一天,他對兒子說:「我上次買了四庄村一千畝田,那些賣了田的百姓,失去田就像丟了命根。他們縱然寬鬆一時,但以後就沒什麼吃的了。都說「人不到窮時不賣田」。我看他們實在可憐,不如現在就把田還給他們吧!你們只要勤儉持家,不胡作非為,我們家現有的那些地,也足以養活你們了。」說完,他就讓兒子把四庄村的百姓,都叫了來,愧疚地對他們說:「我買了你們的田,致使你們耕無地,食無米。同樣是人,同樣生活在天底下,你們卻過得這樣苦,我看了於心不忍。現在我把田如數還給你們,請你們拿回去吧!」老百姓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始終不相信眼前的那一幕是真的。魏敬益又說了一遍,他們明白這是真的了,個個都含著眼淚,感激不盡。

魏敬益平時也經常幫助村民,誰家兒女要是到了婚齡,卻因貧困沒法結婚,他就主動拿出錢來,幫他們操辦婚事,做法和禮節,就像對待自己的子女。誰家老人生了病,或孩子沒有飯吃,他像自己的親人那樣對待他們。

丞相賀太平,一談起魏敬益,便由衷地讚歎道:「唉,他如此博愛,當今世上再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人了!」

五、善於教子的母親

周朝時,齊國有個勇士名叫杞殖,他母親深明大義,慷慨仁德。一次,齊侯帶兵,要去討伐衛國,特別準備了五輛戰車,給才能出眾的賓客乘坐。杞殖和另外一個叫華旋的人,卻不在乘車的賓客名單里。

杞殖覺得自己受了莫大的恥辱,回到家裡垂頭喪氣,唉聲嘆氣。母親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後,就循循善誘地教導他說:「你活著沒做仁義事,死了也不會得到什麼好聲譽,就是讓你坐在那五輛專車裡,大家也會笑話你啊!但是你要活得有尊嚴,死得有價值,一切行為皆合乎仁義,與他人無私、無爭、無妒,就是不坐那專車,人們自然也不會忘記你的!」

杞殖聽了,恍然大悟,明白了此中道理,並把母親的教言,轉告給好友華旋。打仗時,杞殖和華旋,都表現得英勇無比,他們衝鋒在前,齊國部隊緊隨其後,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杞殖也因此立了大功,受到君王的賞譽。

六、魯國有義婦,免受戰亂苦。仁義利國,可謂大矣!

周朝時,齊國攻打魯國。在路上,齊軍看見魯國一個婦人,她一隻手抱著個幼孩,另只一手還領著個孩子,急匆匆逃難去。齊軍派人去追,眼看就要追上了,情急之下,婦人把手裡抱著的幼孩一丟,拉起領著的孩子,以更快的速度向前逃跑。不過終究跑不過那些士兵,她被抓起來后,士兵問她:「為什麼把更小的孩子扔掉,反而拉著大些的孩子逃跑?」

婦人答道:「大些的孩子,是我哥哥的;扔掉的那個孩子,是我自己的。情況危急,如果兩個同時帶上,一定會被抓住。所以,我只好把自己的孩子扔掉!」

齊國的士兵覺得奇怪,問她道:「哥哥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哪個更親呢?」

婦人毫不猶豫地回答說:「當然是自己的孩子更親。但扔掉哥哥的孩子,卻帶著自己的骨肉逃難,不仁義啊!」

齊軍聽了,非常震驚,都說:「魯國是個仁義之國,就連婦人的舉動都如此。這樣的國家,不該受到攻打才是啊!」於是,齊軍停止戰爭,班師回朝了。

後來,魯侯聽說了這件事,也很受感動,賜給那婦人百匹絲綢,並賜封號為「義姑姊」。

李文耕說:「義姑在萬不得已時,她寧可扔掉自己的親骨肉,來保全哥哥的孩子,實在是篤志情深。這些,就是深曉義理的大丈夫,也很難做到。她的德行和義舉,就是百年之後的今天,人們還欽佩不已。魯侯賜號以嘉獎她,確實是應該的!」

魯國有義婦,免受戰亂苦!仁義之利國益民,可謂大矣!

(均據清代蔡振紳《八德須知》)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