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人物:藥王——孫思邈

2013年09月05日 13:08     評論»

◎趙榮?

在中國道家歷史上,獨以醫學著稱於世的修道者,唯有孫思邈,並被後世尊奉為「藥王」。道觀里有「藥王殿」,而遍及民間的有「藥王廟」。孫思邈是位醫學家,因醫理通達、醫技高明,而被朝廷敕為命官;他還是一位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醫德高尚,淡泊名利,濟世救人,活了一百多歲,被後世稱為「神仙」。宋·林億贊曰:「其術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后視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

一、貧窮有志 探求仙道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生於西魏文帝元寶炬大統七年(公元541年)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父母以耕織為業,養家糊口。

孫思邈自幼遭受風冷,缺吃少穿,身瘦力弱,經常生病,為尋醫看病,幾乎耗盡了家裡的收入和田產。

孫思邈自幼聰穎好學,敏慧強記,他7歲時每天能背誦一千多字,人稱「聖童」。

後周宣帝(公元579年)時,朝廷多故,社會動亂,孫思邈隱居秦嶺太白山中。當時,大將軍楊堅輔政,下詔征孫思邈為國子博士。孫思邈託疾不就任。他曾對人說:「過此五十年,當有聖人出現,我才出來幫助他,來濟世活人」。

孫思邈在太白山繼續研究道家經典,探索服食養生術;同時,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認為道在身內而不在身外,一個人只要潛心靜性、鍊氣養形,就可達到修鍊目的。所以,孫思邈拒絕世俗往來,傾心於道的修鍊。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他所收集的單方、驗方、名人名方,多達六千五百多個,在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著作中,都有具體明晰的記載,可見其功夫之深。

二、名傳朝野 著書傳世

孫思邈在隋末唐初已成為著名的民間道醫。

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下詔延請孫思邈。孫思邈已料到這是五十年前自己說過出現的「聖人」,於是,便應詔來到長安。太宗一見年近百歲的孫思邈,面色紅潤,容顏甚少,十分讚歎說:「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羡門、廣成(均古仙人)豈虛言哉!」並擬授予官爵,孫思邈堅決辭謝。當時,宰相魏徵受命撰寫前代史書,有關史料,恐不準確,便多次請教孫思邈,孫思邈「口以相傳,有如目睹」。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孫思邈根據多年來的行醫經驗,並會通古今,撰成了《備急千金要方》,共三十九卷,三百二十三門,方、論共五千三百首。其內容包括診療、針灸、導引、按摩等,相當全面,並提出了「人命至重」的道家醫療觀點。

此外,孫思邈還撰寫了《丹經》、《攝生真錄》、《福祿論》、《五兆算經》和《明堂經圖》。

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孫思邈被召至長安,會同名醫撰寫《唐新本草》。在編寫《新本草》過程中,他不僅對陶弘景《本草》、《名醫別錄》作了訂正,並增補了百多種自己曾實踐有效的藥草。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四月,圖文並茂的一部《唐新本草》撰寫完成,這是世界上首部國家藥典,共五十五卷,八百四十四種藥物。

孫思邈因有高尚的醫德,精湛的學識,曾多次隨高宗出遊,並結識了不少當朝名士,書法家宋令文、醫藥學家孟詵皆拜師問道。太醫謝季卿,針灸學名醫甄權、甄言兄弟和藥性學家韋慈藏等,經常到孫思邈居處研討學問和醫技。

孫思邈在特殊的情況下,還為朝廷官員看病治病。大理寺卿趙某患風濕性膝關節炎,入朝無法跪地,經孫針灸治療,月余天氣,病患全除。還有「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懷才不遇,身患絕症,不能赴任,卧病長安,后經孫醫治,痊癒了。盧照鄰便拜思邈為師,並從師學習醫術推步、導引天文、養生等。盧照鄰成為唐代很著名的「仙宗十友」之一。

後來,孫思邈回到華原五台山。于開耀元年(公元681年),撰成三十卷《千金翼方》。這年冬天,孫思邈無疾而終,享年一百四十一歲。

孫思邈遺囑,令弟子對其薄葬,不藏明器,不奠牲牢。停屍月余,顏貌如生,色潤不改。入斂就棺時,發現衣裳空空,人們都認為是屍解成仙了。

孫思邈傳世著作達七十七種,加上一些節本總八十六種。其中最著名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後世奉為醫學聖典。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