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雲豹 穴獅 斑驢 四種絕版動物

2015年03月10日 11:43     評論»

2013-04-30 16:37

來源: 神秘的地球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2隻雲豹並非雲豹,而是如圖中來自東南亞的亞種,未來民眾或我們的下一代想再窺台灣雲豹風采,恐怕只能到國立台灣博物館看標本了。

為了證實台灣仍有雲豹存在,台美生態學者合組研究團隊調查13年,設置1500多台自動照相機、200多個氣味陷阱,結果卻一無所獲,失望之餘,學者們強忍悲傷把這份「用生命換來的調查」投稿至國際保育期刊《Oryx》,待年底刊出後,林務局將進行討論,若獲認可,就等同於正式宣告,台灣雲豹已滅絕。

受人類過度開發與獵捕影響,台灣雲豹棲地縮小、食物減少,近年來山林間難見其蹤影,滅絕之說甚囂塵上,但缺乏有力學術研究證實,沒有人敢下結論。

屏科大動研所教授裴家騏和中研院生物多樣研究中心博士男等台灣學者相信台灣雲豹仍存在,13年前與美國學者合作共組團隊展開「追豹任務」,走遍玉山、太魯閣、雪霸國家公園及東部海岸山脈,利用自動照相機和陷阱,尋找台灣雲豹身影、排遺、足跡、毛髮等證據。

無奈,事實是殘酷的,一無所獲的調查進行十多年後,證實「台灣已經沒有雲豹,就算有也是零星個體,遲早會滅絕」,這份調查於本月2日獲《Oryx》(Oryx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ervation)採用。林務局表示,待報告刊出後會提交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若討論認可就會把雲豹從動物保育名錄中除名。

聽過「穴獅」(Cave lion)嗎?它是獅子的老祖宗,是地球上最大的獅子,史前藝術的「主角」之一,但早已在遙遠的「更新世」(距今約300萬年至1萬年前)滅絕了。

穴獅又稱為「穴獅」或是「亞歐穴獅」,最早在1985年於Siegsdorf一個洞穴里,發現一隻成年公穴獅的遺骸,判斷它的身長為2.1公尺,肩高1.2公尺,形態與現代獅子相似,但大了5%至10%。

雖然「穴獅」之名,是因遺骸在洞穴里發現,但也可能生存在樹林與草原,由化石腳印及史前壁畫顯示,它們與馴鹿等大型草食性動物的分佈地相同,所以極可能以獵捕鹿、馬、野牛等維生,並在接近極地氣候的環境生存過。

任何兩匹斑馬身上的條紋,都不是相同的,這對生物學家來說,要分辨什麽是原種、什麽是亞種,成了高難度的困境;而「斑驢」(Quagga)在獲明確分類之前,早就被人類大規模獵殺、剝皮吃肉而導致滅絕!它們在19世紀後期正式告別地球,也是第一個DNA獲保存研究的滅絕物種。

斑驢又稱「擬斑馬」,特色是前半身有黑白紋像斑馬,後半身是褐色又像馬,肩高約130公分,體重約250至300公斤,分類為普通斑馬的亞種,一度在南非大量出現,名字「Quagga」是一個擬聲字,源自南非原住民科伊族(Khoi)對它們的稱呼,因為這與斑驢的叫聲相似。

早在1788年,斑驢被認為是獨立的物種,即「馬科類斑驢」,之後大約花了半世紀的時間研究,才被認定是「普通斑馬的亞種」。而在「驗明正身」之前的1652年,當人在南非殖民時,不僅把當地原住民當奴隸,發現斑驢後,更大規模獵殺!

1811年,博物學家威廉巴切爾(William John Burchell)訪問南非時,就親睹多達1萬5000隻匹斑驢被埋成一堆,有人以來福槍一次射殺!據指出,南非最後一隻野生斑驢在1878年被殺。

特拉海牛(Steller’s sea cow)又稱大海牛、巨儒艮、無齒海牛,1741年,博物學家喬治斯特拉(Georg Wilhelm Steller)和探險家維特斯白令(Vitus Jonassen Bering)在白令海的海岸附近,首先發現他們的蹤跡。而這種溫順不怕人的動物,已於1768年滅絕,距離斯特拉發現的時間,只有短短27年。

斯特拉海牛是已知海牛中體型最大的物種,能長到約8公尺長,重達3噸,比起海牛、俗稱「美人魚」的儒艮要大得多,也是近代海牛目中,唯一能適應寒帶 氣候的物種,它的外表有點像海豹,但前肢更強壯,還有像鯨魚的尾巴。斯特拉形容,這種動物皮膚黑而厚,像老橡樹的皮,頭很小,沒有牙齒,「只有2顆白色的 平平的骨,一顆在上面,一顆在下面。」

關鍵字: 豹獅驢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