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小孩的道义,感化了强盗(数文)

2014年09月13日 21:28     评论»

作者: 程实 来源:正见网

一、公孙杵臼和程婴

周朝时代,晋国的公孙杵臼和程婴,都是当时贤人赵朔的门客(门客:门下客,食客)。后来,奸臣屠岸贾,陷害贤人赵朔,满门抄斩了赵朔全家。公孙杵臼和程婴,冒着生命危险,把赵家仅存的一名孤儿赵武,救了出来。

屠岸贾没见到赵武的遗体,就下令在全国搜寻赵朔的遗孤。程婴和公孙杵臼,想把孤儿保护下来,想了个办法,让公孙杵臼抱了别家的一个小孩,冒充赵氏遗孤,躲在山里,叫程婴去告发。程婴装成一个无耻之徒,对屠岸贾说:“只要给我一千两金子,我就对你说出赵氏孤儿的下落。”

屠岸贾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兵跟着程婴,去抓公孙杵臼。公孙杵臼装出对程婴恨之入骨的样子,狠狠骂道:“程婴,你这卑鄙小人!就算你不愿抚养孤儿,也不能黑了心,拿他去求得昧心钱啊!”屠岸贾得意地大笑,就地把公孙杵臼和“孤儿”杀了。而真正的赵氏孤儿赵武,在程婴的抚养下,得以平安长大。

后来,韩厥知道了这事,如实告诉了景公,景公恢复了赵家的爵位和封地,并给赵武封了官位。赵武后来杀掉了屠岸贾,报了家仇。

相传,赵武举行加冠礼时(加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时,举行的礼节),程婴无限感慨地说:“当初你父亲遇难时,很多人都跟着殉难了,我之所以活到今天,全是为了保全赵家血脉啊!现在你已成年,且家仇已报,我也该到九泉之下,去见公孙杵臼了。”说完就拔剑自杀了。

赵武哀痛万分,为他们(程婴和公孙杵臼)守孝三年,并且春秋祭祀,世代不绝。

二、段干木何许人耶?人敬其若此!

周朝时代,魏国人段干木,品行高尚,不慕功名利禄,极有才华却不肯出来做官。

有一次,魏文侯去拜访他。魏文侯都走进门了,段干木却跳墙逃了出去。从那以后,魏文侯每次经过段干木门口,一定要向门内,行一个礼,才继续前行。替魏文侯驾车的仆人,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问他说:“段干木只是个平民百姓,而您是堂堂的诸侯国君。您在他家门口行礼,恐怕不太妥当吧?”

魏文侯乐呵呵地说:“让段干木荣耀的是道德,让我荣耀的是土地。段干木富有的是义,而我富有的是财。这样两相比较,那我就真的不如他了。我对那些比自己高尚的人,怎么敢不礼敬呢?”

又有一回,段干木在高原的一个茅舍休息。那时,适逢秦国的军队,来攻打魏国。秦军的首领,把军队驻扎在高原上,后来听说:段干木正在高原上住着。秦军的首领,就迅速、静穆地自动把军队撤走了。

段干木以道自重,以义自处。魏文侯的礼敬和秦兵的撤退,都是缘于深深钦佩他的德行啊。

三、义之为重,大矣哉!

周朝时的齐国,有个贤人叫王蠋,他屡次给齐湣王进谏,提出关于治国强兵策略,可齐湣王不予采纳。于是他退出官场,归隐入山林。

后来,燕国攻破齐国。燕国大将乐毅,敬佩王蠋的贤良,准备了厚礼请他出山,王蠋却婉言谢绝了。当时的燕国人都很气愤,说:“我们的堂堂大将(乐毅)去请,他还不肯出来,架子实在是太大了。要是他还不肯出来,我们就把那个地方的百姓,全给杀了。”

王蠋听了,悲凉地说:“齐国即将国破家亡,我还活着干什么呢?与其不义地活着,还不如死了好,也免得连累无辜的百姓。”于是,王蠋就自己上吊死了。

齐国做官的人,听说了这事,都赞扬王蠋的高风亮节,同时深受鼓舞地说:“一个布衣,都可以做到不事二主,何况我们这些吃朝廷俸禄的人呢?”他们找到齐湣王的儿子法章,把他立为新国君,重新夺回了齐国。而乐毅将军,知道王蠋已死,竟给他修好坟墓,祭拜以后,才离开齐国。

历史上仲连义不帝秦,秦军被他的义气所感,所以退兵,赵国才得以保全。王蠋讲求道义,不事二主,自缢而死,所以才鼓舞起齐国的士气,使齐国最终没有被燕国灭掉。君主如果讲求道义,那么百姓就会心服口服;如果全国百姓都讲求道义,那么敌国也不敢来攻打了啊。

义之为重,大矣哉!

四、小孩的道义,感化了强盗

汉朝有个叫魏谭的人,小时候闹灾荒,在逃难途中,被一群饥饿的强盗抓去了。一起被抓的还有几十个小孩,都被强盗用绳子捆着,要把他们一个个依次煮了吃掉。

强盗看魏谭忠厚老实,就叫他白天烧火,到了晚上再把他捆起来。

强盗里边,有一个叫夷长公的人,特别怜悯魏谭。一天夜里,他偷偷给魏谭解开绳索,爱怜地对他说:“你们这些孩子,以后都会被一个个地煮着吃了。孩子,你还是趁现在快点逃走吧!”

小魏谭却说:“我给大家烧火,还可以常常吃到你们吃剩的东西,而跟我一起被捉来的,都饿得像稻草,你们别吃他们了,还是吃了我吧。”

夷长公听了,很受感动,并佩服他小小年纪,就如此有义气。夷长公就把这事,讲给别的强盗听。强盗们都很受感动,于是把那些捉来的人,都放走了。

魏谭对夷长公说的那些话,并不是想用道义激他,只是想自己良心得到安宁罢了。没想到强盗却因此受到感化,那些被抓的人也因此得以幸免。

可见,道义的德力伟大,是可以感化恶如强盗之人的。

五、廉范尊师奉主,仁至义尽

汉朝时,有个叫廉范的人。他一开始在薛汉的门下读书,后来在邓融门下做了功曹(功曹:相当于县令手下的总务长,主管人事,并参与州县政务)。后来邓融被州里告发,廉范知道这事很难解决,就推托有病离开了。邓融以为廉范是见自己有难,就背信弃义,心里对他非常记恨。

廉范到了洛阳后,改名换姓,努力争取做了牢狱里的一名小卒。等邓融下了监狱,正好归属廉范看管,廉范便尽心尽力服侍他,周到体贴又勤恳。邓融不敢相信这个狱卒就是廉范,但相貌又非常像,一天他实在按捺不住了,就问他:“这位官人,怎么长得这么像我以前的一个部下呢?”廉范假装生气,不与他相认,呵斥道: “你难道精神错乱了?”后来,邓融终于出了狱,却已病得很厉害了。

廉范就辞去职务,出来继续侍养、照顾他。直到邓融死,廉范也没对他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亲自护送邓融的灵柩,到了南阳老家,安葬完毕后,才离开。

且不说廉范对邓融仁至义尽,就是他为他老师薛汉做的事,也是十分感人的。薛汉因为楚王事件,受到牵连被杀,他的门生和朋友们,没有一个人去理他。只有廉范,最后为他收敛骨骸,安葬祭奠。

六、背弃仁义就是小人!

东汉末年,臧洪在东郡做太守(太守:又叫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这时曹操攻打张超,形势非常危急。张超说:“臧洪是我的好友,一定会来救我的。”他的手下人,却分析说:“袁绍和曹操,现在关系非常融洽。而臧洪是袁氏一手提拔起来的,我看他是铁定不会伤了那边的情面,来救我们了。”张超却斩钉截铁地说:“臧洪重情义,绝不忘本,我相信他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果然,臧洪得知曹操攻打张超的消息后,他赤脚快步、跑到袁绍的军帐里,痛哭流涕,请求带兵营救张超。袁绍根本不听他的话,于是,张超因为势单力薄,孤军奋战,最终被曹军攻破。张超在无奈之下,自杀身亡。

从此,臧洪怨恨上了袁绍,时间久了,还断绝了和他的一切来往。袁绍也觉得臧洪太孤傲绝情,派了兵立志要拔掉这颗眼中钉,结果臧洪吃了败仗,自身也被抓住了。袁绍叫他投降,说只要投降,就可免他一死。可臧洪哪里肯屈服呢,于是被袁绍杀死了。

当袁绍要杀臧洪时,他的部下陈容,进言说:“将军为天下除暴,怎么可以先杀害忠良呢?”袁绍无言可对,就生气地说:“你又不是他(指臧洪)的什么人,为什么要替他说话呢?”陈荣应对道: “臧洪是仁义之人。仁义是五常之一,按仁义行事就是君子,背弃仁义就是小人(原文是:“…仁义,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我宁愿和臧洪一起去死,也不愿和你这样不仁义的人,一同苟活!”袁绍大怒,也把陈荣杀掉了。

七、王修以仁义为重

东汉末年,有个叫王修的人,在袁谭那里,担任别驾(别驾:刺史巡视辖境时.乘驿车随行的人)。王修经常劝袁谭兄弟间要和睦,但是袁谭不肯听。后来,袁谭得罪了曹操,曹操对他恨之入骨,把他抓来杀了,还不解气,又把他的头,挂在北城门上示众,并下令说:“要有敢来哭吊的,杀他三族。”

王修并不惧怕那个命令,仍戴了布帽,穿了麻衣,在袁谭头下痛哭。曹操的手下,把王修捉到曹操面前,曹操问他:“难道你不顾及三族人的性命吗?”王修正气凛然地说:“人家活着时,我蒙受了他的恩义;人家死了,却不去哭吊他,这是义气之人做的事情吗?袁氏以前对我有厚恩,我要是能收了他的尸去安葬,就是一家老小都被杀,也没有什么好遗恨的。”

曹操被他的义气感动了,不但没有杀他,最后还以礼相待。

王修冒着生命危险,去哀悼袁谭的尸首,实在是人间至情所致!后来孔融任命他(王修)做胶东县令,而孔融在北海任职。北海有人谋反,想杀掉孔融。孔融对手下人说:“现在,能够冒着危险,来救我们的,恐怕只有王修这个人了。”话刚说完,果然,王修就连夜赶到,救了他们。

像王修这样讲义气的人,实在不多见啊。

(均据清代蔡振绅《八德须知》)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