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大唐文化影响日本文学艺术 (上)

2016年07月17日 4:08     评论»

中日关系(8)作者:刘晓828年,僧人空海创办了综艺种智院,招收平民子弟和一般僧人。(网络图片)

828年,僧人空海创办了综艺种智院,招收平民子弟和一般僧人。(网络图片)

为了使大唐之风广传,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朝廷亦仿效唐朝,建立了各级,广泛传授汉学。

设立学校 广传汉学

663年,天智天皇在京城首度设立教授汉学的学校。此外,天武时期除了京城有大学外,地方还有国学,另有私人办的私塾等。大学招收人数为400人,学生主要来自官僚子弟和贡生等,他们要学习明经、纪传、明法、音、书、算诸学,但以明经科为主。

地方上的国学则招收地方官吏子弟和少量平民子弟,大约在20到50人,主要学习纪传,即史书的一种写作体裁。而私塾除了贵族公卿办的外,还有僧人办的以讲授佛、儒、文及唐诗为主的学校,招收平民子弟和一般僧人,其中以828年僧人空海创办的综艺种智院最为有名。

Kukai2
日本僧人空海画像(公有领域)

 

上述学校中的众多教师主要是大批从唐朝归来的留学生、学问僧和东渡日本且定居在那里的唐朝学者,他们的投入极大地推动了中华璀璨在日本的传播。在此必须提及的两个人,一个是吉备真备,一个是袁晋卿。

吉备真备是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家(公卿),曾两次出任遣唐使,入大唐朝拜、交流。在大唐的近十九年中,真备研究了的天文、历法、音乐、法律、兵法、建筑等知识,均有较深造诣。他带回日本的《唐礼》130卷,使日本开始全面学习中国的礼制,日本的礼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备;其带回的《太衍历经》、《太衍历立成》促进了日本的历法改革,使唐代历法得以在日本推广和使用。此外,吉备真备带回的乐器和乐书对于唐乐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早已失传的《乐书要录》现仍在日本保存,成为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资料。另有传说围棋的棋盘、棋子最初都是真备从大唐带到日本之后才传播开的,因为真备在大唐留学时就已是围棋高手,不过此说尚有争议。

Kibino_Makibi
吉备真备画像,菊池容斋绘。(公有领域)

吉备真备回国后,曾在大学任大学助,他增设了音韵学新课,重视矫正中国的吴音(江浙一带的语音,在六朝时传入日本)而学用汉音(唐代长安一带的语音)。更值得注意的是,吉备真备还利用的偏旁和部首对创制日文字母“片假名”和“反切法”起过重要作用,许多著述都论证过此事。

袁晋卿,大唐人,唐玄宗开元时旅居日本。在日本时历任音博士、大学头、日向守、玄藩头、安房守等职,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大唐之风随着遣唐使的回国、随着教授汉学的学校的建立,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社会。除了前文所述的政治、经济制度、礼仪和佛法等外,大唐恢宏的文明对日本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字、经学、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风俗等方面。现分述如下。

语言文字之影响

日本古代有语言而无文字,日本古老的书文都是用汉字汉语写成的,只是个别场合用汉字表示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时会混杂有一点日本语法。

关于汉字传入日本的时间,根据史志文献以及日本的考古发现,大约是在公元前1世纪。当时,汉字的小篆体和隶书体多以铭刻在铜镜上的形式,经由辽东、朝鲜传入日本的九州、福冈等地。这些文字被日本人视为庄严、神圣、吉祥的象征符号。此后日本在仿制铜镜时,也开始仿制汉字铭文。

据日本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等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公元年(公元3世纪末),《论语》、《千字文》等汉文书籍传入日本。加之有大批懂汉文的朝鲜人渡海到达日本,大大推动了汉字在日本的传播。汉字传入日本后,成为当时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仅政府用以记录史实,而且一般学者也用以著作写书。不过,汉字在日本的读法有训读及音读两种。前者即日本原来的语言,而后者则系外来传入之音。

奈良时代,日本政府大力推广唐音,唐音至今仍保存在日语中。平安时代初,学问僧空海编撰的《篆隶万象名义》是日本古代的第一部汉语字典。与此同时,用汉字表示日语读音的现象越来越多。如奈良时代的和歌集《万叶集》虽然全部用汉字写成,但汉字只作为读音符号,后来被称为“万叶假名”。

Genryaku_Manyosyu
元历校本《万叶集》(ReijiYamashina/维基百科)

8世纪中叶,日人始用汉字楷书的偏旁,造出片假名,又用汉字草书的偏旁造为平假名,以为注汉字音及标注日本语音之用。日本有学者认为吉备真备作片假名,空海作平假名,也有人认为是由他们两人集其大成而已。

虽然自公元9世纪初叶以来,因日本所谓的“国风文化”的确立,绝大多数书籍都采用日本文字(假名)记述,但汉字至明治初年,一直为公家官方用来记事的正式文字。迄今,汉字仍未在日文中废掉,日语中常用汉字仍有近2000个。

经史之影响

很早,日本统治者就将儒家思想视为治理国家的圭臬。圣德太子改革时,其颁布的《宪法》、“冠位”充满了儒家之气。奈良时代,大量汉文经典输入日本,日本朝廷更加重视儒学的政治功能,并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学儒明理。大学开设明经科的目的就在于此。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唐朝时,明经与进士二科成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礼记》、《春秋左传》称大经,《毛诗》、《周礼》、《仪礼》称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小经。而上述典籍,都是日本修习汉学之人要学的东西。

Confucius_Tang_Dynasty
唐代吴道子的孔子画像(公有领域)

768年,在曾去过大唐的大臣的建议下,日本天皇敕尊孔子号为文宣王,由此尊孔读经之风更盛,孔子也成为日本的圣人,官私文书常常引用“子曰”。孔子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国法”、“家法”。

在史学方面,日本同样受到中国的影响。众多遣唐使、留学生从中国带回了大量中国史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大学的纪传科讲授的课本就是这些史书。在中国史书的影响下,日本人编撰了自己的史书《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等,采用的正是来自中国正史的编年体例。@#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