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假想的死亡最可怕 濒死的人反而更乐观

2017年06月11日 17:04     评论»

2017-06-11 10:10 来源: 台湾英文新闻

如果要一个人濒临时会说什麽话,大部分人可能会觉得悲伤、失望、後悔、的字眼是最常见的,但最近一个心理学显示相反的结果。

美媒Quartz报导,这份研究结果指出,教会牧师、医院、安养院工作者和其他长期陪伴尽头者的人都知道,死亡的过程是很漫长且复杂的,当一个人被关在房间里等待死亡,在恐惧与黑暗之外,还有许多深思与自我对话的

这份发表於心理科学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比较了在病房内经历晚期的濒死所说出的最後一些话,与健康民众想像而来的最後几句话,发现其实真正濒临死亡时,人们会用更多正向积极的词汇而较少负面字句来形容他们的感受。

实际观察那些濒死民众的网志或部落格贴文,当越接近死亡、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就会越正向。

这也许不是个完美的研究,因为那些怀有未说出口的遗憾或恐惧的人,也许比那些没有遗憾的人更不倾向公开表述自己的情感,但仍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何遥远又抽象的「死亡」会较眼前真实的「死亡」更令人害怕。

人们在想像未来时,通常忽略或低估了心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在预见悲剧时,人们无法适当的解释个人弹性或恢复力,我们较倾向於一味想像「自己是很悲伤」的,而这些想像出来的悲伤可能比实际情况更严重。

尽管诊断出疾病末期,也忍受着濒死过程的痛苦,大脑还是能找出愉悦的情绪和记忆;而当我们知道自己时间所剩不多,无论是因为年纪、病痛或极端威胁,下意识就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优先顺位给那些与自己较亲近的家人。

研究发现,老人、诊断出严重疾病的年轻人和於政治氛围不确定的人,较倾向於把少数的时光献给老朋友和家人,而非建立新关系或新体验,因为这些亲密联系的深度能让生命的最後阶段充满意义,这是那些拥有未来目标、生活充实的健康民众难以想像的。

不过,若因上述研究就说「生命的逝去」是正向与平和的经验又有失公允,曾大量描写濒死人们生活的安养院护士Barbara Karnes说,「人们总是以活着的方式死去」,她描述道,「我想,寻找爱、联系与生命意义就是人类本能吧,我们并不一定要等到快死了才去做这些事,死亡给了我们机会和时间去向外接触,只是很多人没有把握这些机会。」

死亡让人们将注意力转回最关心的事物上,但其实不需要等到死亡真的迫近了才开始做,必须让每一天都生活得非常充实与重要。

哈佛神学院的医院牧师Kerry Egan就下了最好的注解,「如果要说濒死人们和一般人的最大差别,那就是他们知道所剩时间不多」,「他们有更多动力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去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没有什麽事可以阻挡,这跟假装快死了的感觉不一样。」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